经济论文
地方战略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论文 >> 地方战略

四川文化产业的 SWOT 分析与战略选择

来源:网络 时间:2022-03-19

摘 要:围绕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文化产业高地”和“区域文化市场中心”战略,以 SWOT 分析法对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进行诊断分析,为打造四川文化产业在区域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生态中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战略选择与途径。

关键词:四川;文化产业;SWOT 分析;核心竞争力。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支柱性产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正因如此,国家已将文化产业列入新兴产业行列,提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全国已先后有 23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建设文化强省或文化大省作为发展战略,纷纷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当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面对竞争空前激烈的区域乃至国内文化产业生态,四川要力争实现“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有必要运用经济学SWOT 分析法,客观分析四川文化产业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SWOT 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SWOT 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加以研究,为最终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法最初被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后延伸到产业群体、区域经济、城市规划乃至国家战略等领域,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且行之有效的战略决策辅助工具。运用 SWOT 分析法旨在对四川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研究,科学地为四川文化产业把脉,厘清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长与制约因素,认清机遇与挑战,这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努力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意义重大。

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ths)。

1.政策优势:中央政策倾斜和地方政策创新。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政府政策是影响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首先,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强有力的支持政策。2011 年,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四川“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同年底,四川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勾画出未来几年四川文化发展蓝图。2012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下发,不仅提出了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同时制定出台了促进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二十一条支持政策,成为四川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其次,四川作为西部省份,在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中享有中东部地区无法企及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同时作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组成,四川享有区域内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四川可以将中央的倾斜扶持政策用足用活,创造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形成产业政策比较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助推力。

2.资源优势:拥有绝对优势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资源禀赋。

四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同时四川拥有的独特文化资源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性,为四川文化产业展开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先决条件。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辉耀千古的巴蜀文化是四川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生态”。巴蜀文化已有五千余年发展历程,在中国上古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辉煌灿烂的中国文明,留下了独特魅力的“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此外,还有以川北区域为特征的三国文化长廊。四川现有保存完好的古镇 23 座,诸如南充阆中古城、大邑安仁镇、理县桃坪羌寨、丹巴嘉绒藏寨、宜宾李庄古镇、双流黄龙溪古镇、合江佛宝古镇等,讲述着四川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四川自然风光独步天下,山水神奇瑰丽。四川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是国内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省份,也是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遗产俱全的省份,各级文化旅游资源多达 4 000 多处。除了大熊猫栖息地,无论是乐山、峨眉山、青城山,还是黄龙、九寨、碧峰峡、蜀南竹海,都极富胜名,极具特色,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张张名片。

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四川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唯一的藏羌自治州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所在地,民族风情浓郁而独特,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各式各样的民族建筑,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无不充满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特别是以阿坝、甘孜区域为特征的藏羌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凉山、攀枝花区域为特征的母系氏族、彝族文化。四川依托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土壤,因物赋形,因地制宜,有望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中心地带。

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四川最能体现民俗文化的各种少数民族节日,如藏族的藏历新年、望果节、雪顿节、沐浴节,羌族的黄龙寺庙会,彝族的火把节、彝族新年等等是四川民俗文化的宝库。四川有文化部命名的自贡彩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有川剧、清音、谐剧、散打评书;还有蜀锦、蜡染、灯彩、糖画、剪纸、年画、龙灯、竹编、风筝、竹丝画帘、刺绣、龙舞、弦子、石雕等民间艺术,这些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此外,名列中国八大菜系前茅的川菜、驰名中外的川酒川茶等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也体现出独特的四川民俗。目前四川各个地方多数的民俗文化尚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处于为传统节庆助兴表演阶段,是四川文化产业投资的价值洼地。

此外,四川还拥有诸如川陕苏区、伟人故里、将帅纪念园、长征遗迹等记载中国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优势资源;还有以汶川地震恢复重建为代表的重建文化资源等等。

3.市场优势:四川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需求潜力巨大,市场空间广阔。

可以说,文化消费需求规模决定文化产业规模,文化产业竞争力蕴藏于消费者的需求之中。长久以来四川市民生活形成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呈现出以成都为代表的独具四川地域特色的消费习惯与休闲方式。四川人好玩,喝茶聊天,逛街购物,聚会聚餐,外出游玩,打麻将等蔚然成风,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休闲为特色的消费文化,堪称世界第一,独一无二。这一消费特色不仅决定着四川消费市场特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

同时,四川既是文化资源大省,更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四川人口众多,2012 年末常住人口 8 076.2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3515.6 万人,乡村人口 4560.6 万人,城镇化率43.53%。

2012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3 849.8 亿元,是全国第 8 个迈入“2 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1]

。随着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潜在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正得到空前释放,成为现实的文化消费能力和市场优势。根据四川省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近年来,四川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保持快速增长,尤其旅游等文化消费需求旺盛。2010 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 元,增长 11.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634.7亿元,比上年增长 18.7%。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 47.5万人,增长 74.1%[2]

。2011 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99 元,增长 15.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7837.4亿元,比上年增长 18.1%。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 56.9万人,增长 19.7%[3]

。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307元,比上年增长 13.5%。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087.9亿元,比上年增长 16%。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 76.8 万人,增长 35.1%[1]

。四川消费的文化特点和旺盛的内需市场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四川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直接动力。

4.区位优势:四川贯通南北,连接东西,毗邻东盟,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长期以来,受盆地局限和交通制约,四川所处区位优势一直没能得以真正展现。2007 年,四川提出并着力实施构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即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大战略以来,四川作为西部交通枢纽的雏形基本呈现,正在变“蜀道难”为“蜀道通”,变全国路网的“西部终端”为“西部枢纽”,变“内陆盆地”为“西部门户”,四川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凸显出来。

此外,四川为首的西南地区,毗邻东南亚,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并加快发展,不仅对西南地区与东盟在经贸和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也是一个极佳的机遇,四川必将成为自贸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5.产业基础优势:初步形成多门类文化产业集群框架,具备加速发展的产业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四川逐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特别是近几年,四川文化产业取得健康快速发展,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在西部具有明显优势,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1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 715 亿元,占全省 GDP 的 3.4%。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八位、中西部首位[4]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省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演艺为主业,涵盖文化旅游业、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等多门类的文化产业集群框架,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正在形成。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文化产业要良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文化产业人才包括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人才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才队伍总量逐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但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从业人员的类型结构不合理。四川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行政类、专业艺术类人员所占比重过大,而经营管理类人员所占比重过低。二是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类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较低。三是人才规模较小且行业和地区分布不均衡。从人才的地区分布情况看,文化产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等地,其中成都市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近 2/3。由于文化人才分布不合理,加上受区位、经济、社会等条件制约,四川对高层次文化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目前文化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尤其是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文化产业人才奇缺,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2.文化产业缺少具有示范带动性的文化产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

当今文化产业竞争的主战场体现在集团化的“巨人之战”。四川文化企业数量众多,但大企业数量少,缺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航母级”文化企业投资集团,规模效应不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1 年底,四川文化企业法人机构17 063 家,其中民营文化企业约 16 172 家,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 95%[5]

。 一方面,四川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由于自身转企改制尚未完成,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文化主体产业的出版发行业为例,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几家旗舰企业,投入大、产出高,但效益不高,活力不够。另一方面,四川民营文化企业,还处于弱、小、散的稚嫩状态,产业结构脆弱,主要靠仿造、复制和模仿维持生存,创新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目前既未形成民营文化企业集聚发展态势,也未产生大型民营文化产业投资集团,使得四川民营文化企业整体尚弱,竞争力不强。

3.文化产业缺乏一批具有区域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四川文化品牌发展现状与其拥有的极具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丰富文化资源不相匹配。从四川文化产业的现状来看,主流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复制性产业,整体文化创新创意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特色文化企业数量多,但分布散,整体实力不强。除了九寨沟演艺产业群、德阳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成都红星 35 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外,其余的主要是零星分布,缺少一批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文化品牌的战略规划与经营,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有效发挥。大多数文化企业处在拼价格、拼成本状态,产品高度同质化,能成为国内外耳熟能详的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文化品牌少之又少。

相比较,与四川邻近省份在文化产业集团运作以及文化品牌打造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使当地文化产业的规模越做越大。云南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旅游两大特色资源,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经市场包装运作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继《云南映象》、《丽水金沙》之后,《印象丽江》、《丽江情缘》、《云南的响声》、《梦幻腾冲》等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演艺精品先后走向市场,成为云南文化产业的名片。广西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文化艺术演出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运作,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这被业界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的“云南现象”、“广西现象”。而由于缺乏优势品牌,四川文化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业优势。

4.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协调,单极独大,缺乏次级支撑目前四川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呈现出成都市单极独大,缺乏其他市州次级支撑的不协调状态。作为一个现代都市,成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产业、旅游、创意、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等发展势头较好,综合竞争力不仅在省内领先,而且处于西部第一位。2011 年,成都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 330 亿元,增长 28%,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8%,文化产业已迅速成长为全市优势产业[6]

。目前仅成都东区音乐公园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 35 亿元,继锦里、宽窄巷子之后,成为成都城市新名片。

除成都外,其余市州文化资源发掘、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文化产业基础较好一点的德阳、绵阳、广元、乐山、南充、宜宾等地区,与成都市相比亦相当悬殊,使得成都在省内一家独大,导致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只有“高峰”,没有“高原”。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分析。

(一)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四川正处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时期。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全国经济增长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增长速度由东部领跑转向西部领先。新的十年,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后发优势的快速释放必将延续这种发展态势,西部地区已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段。四川地处西部门户,既是西部经济排头兵,又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过去十年西部大开发的快速发展使四川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四川更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四川已提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战略目标,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四川的支柱性产业,使四川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进一步提高四川在西部地区的领导地位。

2.四川经济已经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新世纪,四川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时期,四川经济总量几乎每年跨越 1 千亿元大关。2001 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为 4 293.49 亿元,到 2005 年已达 7 385.1 亿元。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四川经受住了 2008 年汶川大地震重大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机遇,加快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年均增长达两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 2011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2 万亿元,成为全国第八个迈入“2 万亿俱乐部”的省份。与此同时,四川人均 GDP 突破 4 000 美元。国际社会发展经验证明,人均GDP 达到 4 000 美元时,该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分水岭,如果能够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均 GDP 突飞猛进式发展。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加快,四川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进一步提高四川在西部地区的领导地位,成为西部发展的引擎。

3.四川正处于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攻尖时期。

当前,国际竞争加剧、传统产能过剩、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不允许我们再选择粗放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成为最紧迫的任务。四川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三大问题,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三大机遇,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重塑四川经济版图。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等特点,成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载体。四川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实现追赶和跨越,迫切需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这为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二)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

文化资源具有非独占性特点,意指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文化资源的归属权和所有权的界限已经日渐模糊,任何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都将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因此,四川如果不能主动、及时将本地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开发,完成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这种优势就有可能逐渐弱化并最终丧失。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这种优势只有通过向文化产品的转化才能成为实质性的产业优势。然而四川在文化资源优势与文化产业优势转换问题上仍存在两方面误区:一方面抱着文化资源优势到处炫耀,没有意识到文化资源的非独占性,不积极开发利用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导致当地文化资源被异地开发,最终使文化资源由优势变为劣势。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盲目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导致文化资源破坏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持续。

2.面临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科技与文化历来如影随形,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样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四川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正面临丧失市场竞争力和文化本土地位的危机。

一方面,四川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不够。由于四川本土传媒不发达,加之缺少像云南、贵州等省份在央视等立体媒体高频度投放广告,使得四川大量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待字闺中”。而文化产品既然作为产品,就必须讲经济效益,讲市场包装,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四川文化产业提供的文化产品或者基本处于原生状态,或者就是简单复制,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因而文化产品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例如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青铜文明,在产业发展上主要还处于旅游产品的展示解说和旅游商品的文物复制阶段。另一方面,四川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够。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全新挑战,使得原生的文化资源极易被非本土企业在异域集成创新而丧失原有的优势,美国大片《功夫熊猫》仅是其中一例。

四川大量本土文化资源因未能很好实现与现代科技结合并创新,不利于其传播,又因面对文化资源被异域“为我所用”

而面临丧失文化资源本土地位危机。

3.与发达省份和周边省份相比已经丧失先发优势。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文化产业是否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指标。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已超过5%,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广东、北京、江苏、山东、浙江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突破千亿元[7]

。而 2011 年四川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715 亿元,仅占全省 GDP 的 3.4%。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四川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由于观念、体制、资金、人才等方面因素阻碍,四川文化产业丧失了本该具有的先发优势和机遇。因为起步晚,四川文化产业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文化资源开发严重不足,而且所生产的文化产品审美质量不够高、人文含量偏低,大众化产品较多,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较少,更缺乏优势品牌和龙头企业。这直接导致四川文化产业不仅与东部发达的上海、广东等存在不小差距,而且与周边省市相比也相对落后,出现“北不如陕西,南不如云南”的现象。

三、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积极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

文化企业作为最重要的文化市场主体,其数量的多少、规模大小、结构优劣,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四川文化企业受体制、资金、环境等因素制约,无论国有大型文化企业,还是民营中小文化企业仍处于成长期,远未进入成熟期,需要政府加大培育力度。一是推进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集团),坚持大集团带动大产业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二是扶持发展一批充满活力、专业性强的“高、新、特、精”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真正落实民营文化企业平等市场待遇,发挥其创新性强的优势,释放其市场活力。三是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动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有文化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民营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通过优势互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

(二)大力推进文化创意创新,打造文化精品和优势品牌。

当今文化发展,创意制胜、内容为王。四川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源于其静态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动态创意创新能力。由此,四川文化产业仅有资源、需求、政府作为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四川文化产业创意创新能力,这种创意创新能力是四川文化产业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的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

从总体上看,四川创意产业还相当落后,急需将文化产业从文化复制提升到文化创意型,对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掘和利用,提高创意含量和竞争优势。除了目前成功运作的最能代表老成都的城市名片宽窄巷子、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锦里古街等少数文化品牌外,四川仍需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如深度挖掘和着力打造大熊猫文化核心品牌,以三星堆、金沙等为代表的古蜀文化品牌,以武侯祠、剑门蜀道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品牌,以及川西藏羌彝文化走廊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品牌等,带动文化旅游、演艺、数字动漫、工艺品生产和销售等行业发展。通过融资、税收优惠、品牌奖励以及设立发展基金等政策,推动实施区域文化品牌战略,铸就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从而彰显四川文化企业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文化产业竞争大潮中发挥后发优势。

(三)努力促进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抻长区域文化产业链条。

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比较优势。四川不可替代性的丰富文化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明显比较优势,这为四川文化产业展开差异化竞争提供了先决条件。四川拥有以“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古蜀文化;成都、甘孜、阿坝、雅安等区域拥有最吸引世界眼球的独特的“大熊猫文化”;甘孜、阿坝、凉山的“藏羌彝民族文化”;眉山、乐山、宜宾、泸州、自贡区域的佛教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恐龙及盐文化等;川北区域的三国文化等等。除成都外,其余市州文化资源要么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展示解说,要么处于待开发的自然存在状态。成都以外的各市州均有各自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定位,开展差异化竞争,发展“一地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使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这一商业富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错位发展、彰显特色”,实现“多点多极支撑”,使得四川文化产业呈现出既有“高峰”,也有“高原”

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 201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6266.

[2] 四川省 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201103/18858.html.

[3] 四川省 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3649.

[4] 蒋巨峰。以“5+2”产业格局支撑建设文化强省[EB/OL].http://www.ce.cn/culture/gd/201204/01/t20120401_23210086.shtml.

[5] 四川省工商联献策民营文化企业发展[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shanghui/2012-01/18/content_24438982.htm.

[6] 文化产业已成长为成都优势产业[EB/OL].http://e.chengdu.cn/html/2012-04/09/content_309648.htm.

[7]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待优化[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pl/zggc/2012-02-09/content_5117813.html.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服务项目

论文费用

论文发表

服务声明

服务声明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咨询QQ:574461795

周一至周日9:00 - 23:00

 

COPYRIGHT©2006-2022 志远论文网 http://www.zydxlw.com

本站所有的免费论文都是来自网络,并不是我们写作的论文,只供游客观看,并不用于出售。

论文查重 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 论文网 硕士论文 论文写作 本科毕业论文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毕业指导 学术论文